幸福就在这里
2014年12月17日,省社科院《河南经济蓝皮书》发布全省各县市幸福指数,新密位居全省108个县(市)之首。
近年来,新密市紧扣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步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3所、中小学7所,3所公办高中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标准,高中教育质量跃居郑州县(市)第二位。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教科书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迁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等项目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累计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参加各项保险50.8万人次,累计征缴参保基金18.6亿元,发放各类保险待遇15.4亿元。
统计显示,新密累计投入资金84.5亿元,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15大类81项。
新密把中心城区作为统筹城乡、以城带乡的主体,拉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厚度,完善城市功能。累计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68个,完成投资83.6亿元。以城区东部“溱水路—密州大道”和西部“东西大街—长乐路”为轴线,规划建设双十字景观大道。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聚集人口逾25万。
强化交通路网的基础性先导性效应,累计投资75.4亿元,建成和在建交通道路项目106个314.7公里。郑登快速通道新密段建成通车,省道321郑尧高速至新郑界段改造基本完工,大学路南延、国道343改建、省道323建设、县道029改造等施工进展顺利,商登高速新密段开工建设,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乡村道路,“六纵六横、内捷外畅、城乡一体”的路网架构基本形成。
规划建设的四个新城镇已完成投资48.5亿元,新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75个。把全市社区分为“六种模式”规划建设,实施“125”规范化配套,每个社区都配建水、电、路、气、暖、幼儿园(小学)、卫生室、超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综合服务中心等25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建立完善“六个一”工作体系(一个组织体系、一个规划体系、一个政策体系、一个行动计划、一个建设导则、一个考评体系),累计完成投资721.2亿元,新密城镇化率达到52.8%。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主导、服务业优先、现代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64.5∶32.5,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
累计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61个,计划投资408.5亿元。新密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东方安彩年产10万吨耐火材料、渡森服饰年产300万件服装、金鑫机械年产30台1600吨液压设备制造、梦祥银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
规划建设超化多功能耐火材料工业集聚区、曲梁国家新型材料示范园等五大专业集群区,“一区四园一中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服装产业承接郑州服装批发市场外迁取得积极进展,已开建面积58.8万平方米,签约商户176家,入驻生产经营商户68家。
大河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20040031
未经大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