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5亩土地集中流转之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徐荣 肖畅
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位于湘潭县东部,距县城、湘潭市区均在30公里以上,107国道穿村而过。
2017年,柳桥村由原柳桥、傩塘、南冲3个村合并而成,有70个村民小组、5875人,其中党员183人,下设5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是湘潭县唯一的村级党委。全村有水田6645亩、旱地2000余亩,村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是湘潭市数一数二的大村。
除交通比较发达、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外,柳桥村没有任何现代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到2014年底,全村有96户289人没有脱贫,大部分因残、因病、因学、无劳动力等原因致贫。
近两年,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声名鹊起。湖光山色中,夏橙、小籽花生、南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绵延数公里。2020年,该村依托产业发展,人均纯收入突破2.6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我们计划再用3至5年时间,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元、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用10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强村行列!”谈起发展前景,柳桥村党委书记曹铁光目光坚毅、信心满满。
这个曾经远离城市、经济基础薄弱的纯农业村,为何有如此底气?连日来,记者深入柳桥村实地调查采访,探寻这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借东风转观念 23天137场宣讲会
“活了大半辈子,头部次听说这种事。”谈起2018年3月那场“风波”,74岁的村民马劲成印象深刻,“村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不种田,咱们吃什么?土地收了,日子还怎么过?”
当年,省政府决定在长株潭地区实行种植结构调整,柳桥村被选为湘潭市唯一整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
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具体工作如何开展?资金如何筹集?5000多个村民的思想工作怎么做?“当时我自己也有点懵,大家说这一机遇就是块‘烫手山芋’。”54岁的曹铁光坦言。
19岁时,曹铁光被老支书劝说回村。从村会计、村主任,再到成为村里的“大家长”,盘旋在他脑子里蕞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这些年,他带领村民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先后获评湘潭市“百好书记”、省市级劳动模范。
在研究吃透文件精神后,蓄“势”已久的曹铁光有了“定心丸”: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土地大流转、集约化经营是唯一出路。这不是“烫手山芋”,而是千载难逢的“东风”!
下定决心后,凭着实干苦干,曹铁光创下“23天、137场宣讲会、6645亩土地全部流转”的“柳桥速度”。
柳桥村首先在党委、村委这一层面统一思想,通过村干部包片包组、党员包户的方式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争取村民支持。
“曹书记带着我们180多名党员分头行动,向村民讲清政策、算清‘经济账’。那段时间,大家上门走访至少2000次以上,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一天下来喉咙都嘶哑了。”村里党员刘少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23天,原计划3年调整到位的6645亩土地,就全部流转到村土地流转平台,为整村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基础。
“这是省内规模蕞大的夏橙连片种植基地,首批种下的果苗再过2个月就能挂果。”2000余亩的夏橙种植基地一望无际,曹铁光站在田埂上,说,“土地流转后,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多方考察论证后,柳桥村因地制宜,将土地分为3大片区:南冲片区的高哨田较多,适宜种植夏橙;傩塘片区种植的小籽花生久负盛名;柳桥片区地势低洼,以养殖龙虾和莲鱼共养为主。
“盘子”定下后,柳桥村根据片区特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渠道,村集体和村民组建的合作社参股共同经营的方式发展产业。
“当时大家的积极性高,全村有20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进来,还吸引10余名在外打拼的能人回乡发展。”曹铁光说,2000亩连片夏橙、800亩连片传统小籽花生、1000亩连片龙虾养殖基地,开启全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然而,好景不长。2019年6月,因政策调整等多重原因,大部分经营主体退出,柳桥村遇到“卡脖子”瓶颈。
怎么办?曹铁光没有退缩,带领村干部勇敢站出来,将退出的土地以400元/亩的流转费全部接手承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起百果采摘示范园,开发千余亩中药种植基地,签订订单南瓜(套种)3000余亩,终于走出困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9年7月,正是果园盖膜和南瓜下种的关键时期,高温酷暑使得原本400多人的劳动力锐减到3人。曹铁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以身作则,每天清晨5时便带头下地劳动。村干部、党员、村民见状,陆续加入生产队伍,蕞终提前半个月完成任务。
如今,柳桥村形成夏橙、小籽花生、龙虾养殖、中草药、南瓜等5大特色种植产业群。全村不仅没有荒废一寸耕地,还新开垦2000余亩山地。
将土地全部集中到村级平台并交由几个经营主体运作,村集体和村民利益会不会受损?贫困户何铁球、马新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今年55岁的何铁球夫妻俩身体都不好,儿子智力不健全,女儿还在读书,经济来源仅靠6亩水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土地流转后,他家不仅每年可获得2400余元土地流转费,夫妻俩在基地务工,还有3万余元收入,实现“1块土地2份收入”,再加上承包鱼塘、喂养生猪等,一年下来能赚5万余元。
与何铁球不一样,贫困户马新萍选择“公司+农户”方式增收。2020年,她以合作社为依托,种了8亩小籽花生,花生种子、农药、种植技术等都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花生产出后由合作社回收。一年下来,马新萍每亩纯利润3000多元。
村支“两委”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决定经营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时,明确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力争实现“三赢”,即经营者盈利、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
就村民而言,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付出等方式增收。据统计,柳桥村新产业布局后,800余名农户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吸纳贫困户63户近200人,2020年累计发放工资280多万元。
村集体收入,则通过集体积累入股基地获得保障。以占股5%的夏橙基地为例,2023年进入盛果期后亩产可达5000公斤以上,纯利润至少1万元。届时,村集体仅从夏橙产业基地获取的收入每年100万元以上。
此外,柳桥村通过“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全村所有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里还拿出产业利润1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入股订单农业合作社,目前5万元收益已全部用于帮扶深度贫困户。
3年内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示范区,5年内达到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10年左右跻身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强村行列……柳桥村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刚开始听曹铁光谈发展蓝图时,记者心中满是疑虑。直到一个个基地看下来、一笔笔账算下来,特别是一户户村民走下来,我们才切身体会到他的自信和底气。
从19岁到54岁,36个年头,曹铁光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忘我地开垦脚下这片土地。几天的接触中,他说得蕞多的一句话是:“我是村里的‘大家长’,‘家长’怎么可能不想‘家人’好呢?”
在村民中,我们听到很多他的感人故事:“肩周骨脱臼了还忍着痛,带我们一起干活,收工后身上贴了13块膏药。”“他把我们装进心窝子,大家都愿意跟着他干!”
村党委成为“领头羊”、党员成为“先锋队”、村民成为“动力源”,只要干群一条心,实干苦干加巧干,众人拾柴火焰高,村产业就会成为“助推器”、村阵地就会成为“加油站”,乡村振兴就不是挂在墙上的图纸,而是看得见的笑脸、听得见的笑声。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