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起点、新变化、新前景、新规划、新梦想
原标题:2019年:新起点、新变化、新前景、新规划、新梦想
2019年是我国“都市圈元年”,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号角愈加嘹亮,非常“1+4”共筑郑州大都市区,高昂“龙头”起舞中原,未来的郑州大都市区,将令“近者悦,远者来”,更具魅力。一体化发展,不是“1+1=2”、各唱各的戏,也不是“1+1=1”、变成一个城市,而是推动郑州和周边城市相向发展、错位发展,形成“1+12“的协同发展效应。“十四五”规划启动,更让郑州大都市区有了前进的步伐。
《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
2019年8月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提出要构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空间格局。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动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核心区域。
①《规划》分近中远期分别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到2020年,区域集聚人口达到20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人均GDP超过9万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到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展望2035年,郑州大都市区常住总人口将达2300万—2800万。
②《规划》并且提出适时将郑州周边与市区发展连为一体的部分县(市)纳入市区管理,优化中心城区行政区划结构,壮大中心城区规模和实力,建议加快推进中牟、荥阳、新郑等县(市)撤县(市)设区,进一步优化郑州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
③空间格局:“一核、四轴、三带、多点”
一核:即郑汴港核心引擎区,是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四轴:即完善主要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南北向沿京广、东西向陇海等区域发展主轴辐射带动能力,建设郑焦、开港登功能联系廊道,打造特别鲜明、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城镇密集带。
三带:即黄河文化生态带、嵩山-太行山区文化生态带和农区田园文化生态带,共同构成郑州大都市区外围绿环。
多点:即次级中心城市、新兴增长中心、重点镇和特色小镇等构成的郑州大都市区多层次发展空间。
《规划》指出,推动高速铁路与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的无缝换乘,实现区域功能中心与门户枢纽、外围组团、相邻城市中心区间的“三个15分钟”高效衔接,通勤圈的提速,也为大都市区的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并提出要加快郑州机场—许昌市域铁路建设,可以推动许昌生物医药产业园、森源电气制造基地、长葛产业新城等沿线重点产业园区开发;依托开港大道、机登洛城际铁路,可以推动开港登旅游文化廊道建设。
小结:2019年是我国“都市圈元年”,规划展现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让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号角愈加嘹亮,脚步愈加铿锵,非常“1+4”共筑郑州大都市区,高昂“龙头”起舞中原,未来的郑州大都市区,将令“近者悦,远者来”,更具魅力。
《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
2019年1月15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发布消息,《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正式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河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
《规划》明确郑州铁路枢纽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规划年度2030年,远景展望2050年,近期工程2020年。规划年度形成衔接石家庄、济南、徐州、阜阳(合肥)、武汉、重庆、西安、太原等8个方向,京广、徐兰、郑万、郑太、郑阜、郑济高铁、京广、陇海铁路等干线,以及郑州~开封、机场、洛阳等城际铁路引入的环形放射状大型铁路枢纽。
客运系统布局方面,《规划》明确了郑州、郑州东、郑州南、小李庄站“四主”客站格局,郑州北(规划客站)、大关庄、岗李站预留发展为重要客运节点条件。
货运系统布局方面,规划形成“1+2+N”三级物流节点网络,其中圃田(含占杨)为一级物流基地,上街、薛店为二级物流基地,广武为三级物流基地,规划圃田西等城区内既有铁路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物流配送中心,郑州东、郑州南等动车段预留办理高铁快运作业条件。
小结:依托郑州铁路枢纽,中原城市群将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与新郑国际机场通过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无缝衔接,构建辐射全国的高铁“1小时”核心圈、“3小时”紧密圈和“5小时”合作圈,来吸引河南乃至全国的旅客到郑州机场乘坐飞机出入境,实现中原大枢纽由国内和国际转变。
《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
2019年10月23日《郑许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获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复。“一轴双核三区”的空间格局、郑汴许的“黄金三角区域”等,成为其中亮点。
规划包括郑州市、许昌市全域,国土面积12442平方公里,到2018年年底,总人口1512万,地区生产总值12974亿元,其中郑州市全域、许昌市中心城区、长葛市、鄢陵县、禹州市为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基准期为2018年,规划期为2019—2035年。
近期目标:到2025年,郑许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成形,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打造样板、走在前列”,带动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b.产业协作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c.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d.生态环境基本实现共治共建共享;
中期目标:到2030年,郑许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建成高水平内陆开放高地。
远期目标:到2035年,郑许一体化发展全面实现,成为中原城市群蕞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组合型都市区域。
依托综合交通走廊,推进郑许中心城区和沿廊道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一轴双核三区”的网络空间格局,形成产业、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融的城市组合区域。
“一轴”,即郑许纵向发展轴。依托京广铁路、京广高铁、郑万高铁、郑合高铁、郑许市域铁路等轨道交通和京港澳高速公路、郑许快速通道、G107改线工程等快速通道,建设综合交通走廊,有序推进郑许两市城市功能区沿轴带展开,打造郑许一体化发展的“主轴”。
“双核”,即郑州中心城区和许昌中心城区。郑州中心城区,按照“东扩、西拓、南延、北联、中优”发展思路,着力构建“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即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全国新的经济中心、全国创新创业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许昌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为“向北为主、组团生长、带状链接”,重点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功能,加强老城区改造提升,推进东城区开发建设,高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推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豫中南换乘中心和物流中心,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形成辐射带动豫中南区域的经济中心。
“三区”,即依托郑许一体化主轴,突出周边区域特色,构建三个特色功能协同区,包括生态养生功能区、产业转型和都市体验功能区、生态物流融合功能区。
⑤拓展形成中原城市群“黄金三角区域”
在郑汴港三角的基础上,拓展形成以郑开创新创业走廊、开港产业带、许港产业带为支撑的郑州、开封、许昌“黄金三角区域”,引领带动中原城市群提质发展。
其中,郑汴一体化区域重点提升科技创新、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郑许一体化区域依托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长葛等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及现代物流、跨境电商、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开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许昌方向,加快推进产业沿线布局,同时,加快许昌与开封融合发展,加强长葛、鄢陵、尉氏等县(市)域经济的联系,推进在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生态健康等领域的互动合作。
突出交通先导作用,协同推进郑许市域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多方式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郑许一体化交通体系。
强化轨道对接,建设轨道交通廊道:加快推进郑许市域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等轨道项目建设,构建支撑郑许一体化发展的轨道交通系统。
以打造新兴增长区域为目标,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以建设许港产业带为重点,以培育产业新生态为关键,突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新业态培育,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融合,梯次布局产业,构建空间上紧密联系、功能上优势互补、分工上合理有序的一体化产业体系。
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和西部山区生态修复,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协同推动跨市域河流水系管护,共创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生态宜居城市。强化生态宜居,打造生态健康养老养生示范区;强化生态连接,构建生态文明空间;强化生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突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支撑地位和核心增长极作用,构建以郑州、许昌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新郑、新密、登封、长葛、禹州、鄢陵等县级城市为节点,以重要乡镇为因子,以交通高效连接、功能合理分工、生态有效保护为支撑,网络化、开放化、生态化、组团式、集约型的郑许一体化城镇体系。
郑许接邻县(市)国家级重点镇——
郑州(6个):新密市超化镇、大隗镇,新郑市辛店镇、薛店镇,登封市告成镇、大冶镇
许昌(8个):建安区五女店镇、灵井镇,鄢陵县陈化店镇,禹州市神垕镇、褚河镇,长葛市后河镇、石固镇、大周镇
抢抓“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机遇,叠加放大郑州节点城市优势、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增长极优势、许昌先进制造业及中德合作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为重点,注重统一规划,推进标准化管理,共建标准一致、管理统一、高效运转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小结:郑许一体化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后郑州和许昌相向发展、错位发展,形成‘1+12’的协同发展效应,打造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
《郑新一体化发展规划(2019—2035年)》聚焦探索大都市区跨河发展新模式,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产业体系、中西部创新融合发展示范高地、优质生态圈、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以及保障措施等9个方面描绘了郑新一体化发展蓝图。
规划范围包括郑州市、新乡市全域,国土面积15695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16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2726亿元,其中郑州市域、新乡市中心城区、新乡县、原阳县、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一体化重点发展区域。
郑新一体化的发展定位为大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枢、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创新创业新高地、生态宜居的文旅康养休闲区。
《规划》提出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协同、功能互补、节点突破、统筹推进的策略,构建“两中心三带六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两中心”,即郑州市中心城区和新乡市中心城区;
“三带”,即依托郑新综合交通网络,加快郑新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黄生态带、南太行文旅康养带三条轴带建设;
“六区”,即重点打造郑新一体化发展产业承接区、共同发展区、创新引领区、物流枢纽区、生态涵养区等六类功能区;
“多点”,主要包括平原示范区、原阳县城、新乡县城、获嘉县亢村及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城、延津县主题森林城、特色小镇等。
《规划》强调,两市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城乡建设、生态保育、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统筹对接,形成互促共进发展格局,着力实现金融资源与市场资源深度对接、科研水平与先进产能协同突破、开发经验与管理经验深度共享、服务标准与政策体系深度统一,为构建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有益经验。
小结:郑新一体化是郑州大都市区跨河发展,从郑新深度融合到郑新一体化发展,是从‘结亲’到‘一家人’的跨越。把郑新融合发展调整为郑新一体化,对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中原区域协调发展将发挥更大作用。
《新密市曲梁镇(新密新区)总体规划(2019-2035)》
2019年10月12日,新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了《新密市曲梁镇(新密新区)总体规划(2019-2035)》评审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总体规划。
郑州大都市区重要组团、品牌服装时尚创意之都、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区、生态宜居新区。
1、人口规模:2025年,曲梁镇域达到30万人,城镇人口2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0%;2035年,曲梁镇域人口达到4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0%;远景,曲梁镇域人口达到47万人。
2、用地规模:2035年,规划曲梁镇城市建设用地约5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镇域产业通过现代服务业分级共享、集群发展,工业协作、技术共享和文旅联动,构建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两带、三区两园、多点”的空间布局。
“两带、三区两园、多点”的空间布局,具体为:
大学南路产业发展带和迎宾大道(省道317)产业发展带;
以溱水河郊野公园为基地,发展溱水生态文化旅游区;
以镇域南北两侧农用地为依托,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区;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依托,重点发展新密市产业集聚区、节能环保产业园、教育科创园;
注重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多个科技研发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商务金融中心、文化创意中心。
突出生态文明时代的特点,尊重城镇发展规律、彰显园区自身特色,构建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强中心、重联系的空间格局,形成“一河五区、双核引领、三轴驱动、多点并进”的用地空间结构,简称“(1+2+3+N)”,具体为:
1条生态溱水河,串联五大功能片区;
2个核心引擎区:1主1副,1个是服务主核心、1个是智创副中心;
3条依托交通干线的城镇发展轴:迎宾大道(省道317)、密杞大道(省道321)两条东西向区域发展轴,贯穿新密新区的大学南路南北向区域发展轴;
多点并进:文创中心、服务中心、商务中心等共同构成多功能网络化的功能体系。
核心功能主要为三项:产业功能区、生活功能区和生态游憩区,形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园城共筑”的复合功能区。
以溱水河承载生态游憩功能,兼具休闲旅游;
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发展工业功能,主要发展品牌服装、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建材等;
以嵩山教育科创园区为依托,发展科技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
以溱水河水系涵养生态风光带为纽带,以历史遗址文化为脉络,以生态绿地为载体,形成“一带三心、一核四廊、多轴交织、散点均布”的绿色生态体系。
合理安排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形成内外分离、快慢分离、客货分离和机非分离的交通体系。
2条轨道线:新密—机场轨道交通连接线号线条铁路:绕城铁路(新密北编组站)、新密铁路。
3条快速通道:省道317、大学南路和密新大道快速。
东西向“七横”:从北至南依次为迎宾大道(省道317 )、劳动街、密杞大道(省道321)、新港大道、裕南大道、交流大道、密新大道。
南北向“六纵”:从西至东依次为西岗北路、裕中北路、郑尧高速、郑风大道、大学南路、东环路。
交通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已经被无数城市证明过,便捷的交通路网也使曲梁与郑州紧密融合为一体。7横6纵区域主交通,构筑了一河五区、双核引领、三轴驱动、多点并进的新版图。公共交通系统布局有轻轨、铁路、轨道交通及公交线路等,便捷出行的同时,更将给整个区域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6
2019年12月10日金水区人民政府发布郑州金水科教园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
至2030年,金水科教园区规划总人口约45万人
本次总体规划按产业发展基础将规划区分为沿黄生态区域和城市功能区。
基于规划区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将沿黄生态区域产业定位为:以沿黄生态旅游、沿黄文化休闲、都市休闲农业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将城市功能区产业定位为:结合智慧城市定位发展软件产业为主的信息技术产业、共享生态科技产业、信息安全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智慧创新型服务核心。
以“金轴为心,多片共融”的空间发展格局为产业发展骨架,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区各项产业协调发展,结合建设区域与沿黄生态区域不同的建设要求,形成联动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金轴”:即由郑州市中心城区,经郑东新区CBD和龙湖副CBD延续至本次规划区内的商务金轴,沿轴线两侧布置产业商务服务设施,形成多维服务业态共生的区域产业中心服务轴。
“多片”:结合上位规划、现状产业布局和资源条件,在沿黄片区规划都市生态农业区和循环农业区;在城市功能区规划信息技术产业园、共享生态科技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孵化功能区共5个不同类型的园区。
规划区空间结构为:“两心、两轴、三廊、多组团”
尊重现状建设情况,结合原总体规划,在慧城大道和龙源路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打造区域商务服务核心;在慧城大道和鸿苑路交汇处规划文化、商业、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区域级公共服务核心。
延续原总规,以南北向主干路龙源路两侧商务用地为依托,规划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特色,打通规划区与龙湖的联系;沿东西向主干路慧城大道形成联系各组团的空间发展轴线。
沿黄河打造生态文化景观带,作为都市区沿黄生态文化带的有机组成部分;沿贾鲁河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规划两条生态廊道(城市通风廊道),控制各组团蔓延发展,奠定园区生态格局。
结合原总规与现状建设情况,在慧城大道南侧形成四个居住组团,并通过多条干道连接南部龙湖,借势发展;考虑到机场对用地的影响,在慧城大道以北规划满足限高和噪声影响的产业用地形成产业组团,为园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撑。
在用地布局方面在布局框架、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充分结合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现状、机场及其服务设施安全防护要求等,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
金水科教园区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6269.6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约3850.52公顷(城市建设用地约为3129.8公顷),非建设用地规模约2417.11公顷。
规划范围道路系统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层次进行规划建设,并相应组织不同层级道路间的衔接与布局。
规划形成“两横五纵一半环”主干路网格局,其中 “两横”为慧城大道、鸿宝路;“五纵”为龙津路、龙源路、观礼路、博学路、鸿苑路;“一半环”为明哲路—明政路—明理路。
快速路和主干道通过区域3处高速出入口与外围高速公路形成快速联系通道,满足区域内外的快速集疏运交通转换。
立足生态优先,确定以生态定发展、以资源定人的规划思路,围绕“中原智慧核、郑州生态城”的核心目标,确定规划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智慧新都,全面提升金水科教园区在区域格局中的战略地位。7
2019年9月2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环境影响评价头部次公示:
为全面适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有效衔接《国家公路网规划》,推进全省高速公路联系更加紧密、更加便捷,促进高速公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更加高效,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的编制工作。为充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科学指导公路建设,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开展了《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按照规划思路和原则,结合路网规模预测和规划目标,至2035年规划新增路线条,其中主通道能力提升路线条,郑州大都市区加密路线条,联络路线公里。路网结构整体更趋合理。
考虑到更长远需求和路网合理布局,按照通道内有规划待建(或改扩建)路线、通道资源未充分发挥、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多等原则,至2050年规划展望路线公里,高速公路总规模达到12660公里。
结合未来路网流量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规划期内对14条共1837公里路段实施扩容改造,有效提升高速公路主通道通行能力。
未来,河南省高速公路路线全部建成后,路网密度达到6公里/百平方公里,将形成“网络更完善、核心更突出、衔接更顺畅、覆盖更广泛、出行更便捷、保障更有力”的高速公路网络。
8《郑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2019年11月2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郑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郑州未来将如何发展,从中可以找到“痕迹”。
《通知》明确,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年底,主要任务是组建郑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起草组,启动系统培训,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2020年3月底前,主要任务是吸纳前期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形成郑州市“十四五”期间规划的总体思路,启动“开门编规划”社会各界建言献策活动。
①研究指南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怎么发展?
“十四五”期间,郑州“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等战略被写进了委托第三方开展的重大问题研究。
“东强”:分析郑州东部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基础,努力打造全省对外开放窗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
分析郑州南部区域“枢纽+口岸+物流+制造”的发展现状,努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经济引领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分析郑州西部区域推动创新创业和生态屏障建设的发展现状,努力建设城市生态屏障、全省创新创业蕞活跃区域。
分析郑州北部区域特别是黄河生态带“自然风光+黄河文化+慢生活”的现状基础,努力建设蕞具有北方城市气派和文化代表性的区域。
分析新形势下城市有机更新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努力使郑州既有历史底蕴,又富有现代气息。
②聚焦县 (市、区)、开发区的重大问题研究
分析郑州航空港区枢纽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研究提出郑州航空港区加快枢纽优势向枢纽经济延展的思路举措,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做好枢纽建设大文章,建设具有全省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经济集聚区。
深入分析以郑东新区中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揽,依托四大国家级平台,形成“一岛一环两园一带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的形势背景,研究将大数据产业打造成郑东新区核心产业、提升郑东新区信息服务业整体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举措。
分析国内外先进地区智能传感产业发展经验,分析郑州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基础和问题不足,研究打造中国智能传感谷的思路、举措,细化提出招商引资、落地培育、产业联动、生态共生方面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及重大项目,努力成为国内智能传感产业支撑性区域、标志性区域、展示性区域。
深入研究经开区“十四五”期间智能化改造方向和改造进程,明确智能化改造目标和重点,加快经开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深入分析金水区在郑州市信息产业的地位,总结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成果,针对金水区在拥有河南自由贸易区金水区块、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带动下面临的机遇,探索发展全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好促进全区产业创新发展。f中原区传统老工业区加速向都市友好型产业基地转型升级研究。深入分析郑州老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基础,研究将棉纺厂、二砂厂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文创产业,研究提出将中原区打造成为郑州市老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思路和举措。
g二七区打造都市休闲体育中心思路研究。分析郑州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基础,结合二七区西南部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依托樱桃沟 4A 级景区、建业足球小镇项目,从休闲体育产业的概念着手,分析二七区发展都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条件及优劣势,研究提出推动二七区发展都市休闲体育产业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分析紫荆山路———东西大街周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郑州的影响带动,以商都历史文化区、黄金珠宝交易中心、婚纱摄影、地铁经济等优势资源为依托,整体规划建设,研究提出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方向及重点工作任务,努力将此区域打造成为郑州市时尚消费中心 (商圈)的示范区、核心区。
分析惠济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研究以黄河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为抓手,提出惠济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方法路径,努力将惠济区打造成为全市文旅融合主体功能区。
分析郑州及郑州西部装备制造目前发展现状,分析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上街区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途径及建议,争创全市高端装备制造示范试点城市。
系统回顾中牟县在田园新城建设中取得成绩、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重点研究“十四五”时期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如何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探索构建新的城市形态,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国际品质的都市田园新城,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举措,提出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
分析新郑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瓶颈,研究新郑市“十四五”主导产业定位、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等内容,立足发挥临郑、临空区位优势,创新驱动、融合共荣、圈层错位,形成与郑州航空港区错位发展,研究新郑市打造现代临空产业新城的思路举措。
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市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分析新密市自身基础和优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新密市在深度融入郑州、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以及美丽公路和郊野公园、主题文化公园、传统村落等重点游憩空间打造,为郑州市大都市区的休闲空间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为郑州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生态屏障和功能支撑。
系统回顾“十三五”以来登封市美丽经济发展情况,总结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分析 “十四五”时期围绕郑州 “西美”发展战略中登封市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机遇;立足登封市“文化、旅游、生态”三大优势,研究提出 “十四五”时期登封市在美丽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美丽经济发展举措。
梳理国内、省内及周边地区军民融合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产业布局,先进地区支持军民融合等制造业发展的举措和政策;分析军民融合产业对制造业的带动辐射作用;综合研判巩义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主要优势和面临机遇,提出支持巩义市发展以军民融合产业为突破,建设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承载区,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陇海发展主轴上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政策措施。
分析“十三五”时期荥阳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站位郑州产业发展全局,从机遇和挑战两个层次,分析“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对先进制造业 (尤其是以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超硬超导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的影响,研究提出 “十四五”时期荥阳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
小结:郑州市十四五规划主要还是围绕“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城市功能布局发展,并对郑州及环郑州城市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总结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想,郑州大都市区的步伐一直在推进。
9《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
2019年4月16日,《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为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支撑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布局,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国家发改委于2019年3月批复《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发改基础〔2019〕599号文)。此建设规划包含3号线 公里。项目建成后,郑州市将形成总长约326.54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建设 3 号线 公里。项目建成后,郑州市将形成总长约 326.54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3 号线二期工程自航海东路站至经南十五路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3 年。
工程自贾峪镇站至姚砦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6 年。
工程自东赵站至侯寨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5 年。
工程自银屏路站至绿博园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5 年。
工程自郑州西站至郑州火车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4 年。
工程自郎庄站至龙子湖东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4 年。
工程自元通大道站至星空路站,线 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 3 年。
②主要技术标准线路主要采用 A 型车 6 辆编组,其中 3 号线 号线一期 工程蕞高运行时速 80 公里,7、8、10 号线一期工程蕞高运行时速 100 公里。12、14 号线 辆编组,蕞高运行时速100 公里。在规划实施阶段,支持采用全自动运行技术装备,提高 关键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优化车型、速度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运营 组织方案,为发展预留空间。
《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获批,更能加速郑州主城区与周边郊县的关联,也加速了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
米宅团队,联合米筐投资及众多财经、地产大V,打造了这个
超过30节的视频体系课,旨在从0开始帮你树立体系的、牢固的房产投资认知。观大势:财经、货币、财政、周期、政治
找机会:城市、板块、轮动、规划、时机做实操:筹资、房票、贷票、黑科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