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论谈丨让“赏花经济”转化为持久生产力
年年花开,今春尤盛。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首个春天,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纷纷抓住“赏花”契机,以花为媒,因地制宜,兴业富民,推动消费复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3月17日,2023深圳市梧桐山第八届毛棉杜鹃节举行。罗湖区联合旅游社开发了“毛棉杜鹃花,生活万象家”多彩旅游线路,推出“花海文化体验、花乡露营、赏花美食派对”等旅游线路产品。露营项目开营后,半个月游客即达到1500万人次。除了深圳的杜鹃节,还有成都的“郁金香节”、上海的“桃花节”、四川绵竹的“梨花节”等。
入春以来,各地以花为媒,以节庆造势,通过“赏花+生态、赏花+人文、赏花+体育”等多种模式、多元化体验,探索拓展“赏花”新消费场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甚是热闹。云南罗平县以油菜花为“媒”,打造“体育+农业+旅游”的体旅、文旅、农旅融合新业态;河南新密市依托杏花节,开展摄影大赛暨作品展、民俗文化展演、伏羲古镇美食节、抖音达人现场PK、杏花诗会……
春风徐来,一朵引得百花开。“赏花经济”火热开局,并不断升温,据马蜂窝近日发布2023年春季“旅行蜂向标”,“赏花”作为春游季的关键词,热度高涨25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发展“赏花经济”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抓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乡村振兴时,提到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赏花经济”也是助力乡村振兴,促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但对“赏花经济”而言,有升温之日亦会有降温之时,受制于花期短暂,“赏花经济”面临难以四季长红的困境。“绽放”中国消费活力,推动乡村振兴,促民增收,如何让“赏花经济”转化为持久的生产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以花为媒,多元融合延长“花期”。从花期来看,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旅游热来得快去得也快。发展“赏花经济”不能简单地“靠花吃花”,目前国内赏花游的方式多数以徒步拍照为主,缺少更丰富的活动,二次消费严重不足。为避免“赏花经济”如“昙花一现”,各地应以花为媒,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丰富的生态和文旅资源,实现从单一赏花游向休闲、度假、生态、踏青、户外等多元旅游深度旅游转变。推动“赏花+生态”“赏花+饮食”“赏花+体育”“赏花+研学”“赏花+文创”等,将单一的赏花活动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实施融合发展战略,蕞大限度地扩展“赏花经济”覆盖面,延长“赏花经济”的“花期”。
其次,以花兴业,延长“赏花经济”产业链。采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群众参与等方式,丰富“赏花经济”业态,拉长“赏花经济”链,以花兴产、以花富民,不断做大“赏花经济”蛋糕。比如,安徽郎溪县十字镇新和村依托樱花林,引进油茶项目、民宿项目以及花卉大棚项目,2022年该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96.48万元。再比如,河北任丘市“花经济”不断催生“花产业”。该市目前已建成1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打造47个花卉市场,以产促旅,以旅兴产,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良方、市民踏青佳地。
第三,错位发展,走差异化路线。随着“赏花经济”热度的逐渐升温,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很多地方种了油菜,到处都是油菜花海,使游客出现了审美疲劳。各地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历史传统、特色产业、生态条件等资源禀赋,将当地的核心文化价值注入“赏花经济”,突出特色,出新出彩,推动“赏花经济”实施错位发展。
总之,让“赏花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因地制宜完善“赏花经济”配套设施,提升“赏花经济”颜值,增加“赏花经济”产值,让繁花结出金果,助民增收,促经济发展。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