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版)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2021—2035年)》(公示版)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接郑州主城区,东连郑州航空港区,南邻许昌市,西靠新密市,属郑汴许核心动力源范围,是港许产业带核心区域之一,受到郑州市主城区和郑州航空港的双重带动和辐射,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郑市连续多年获评河南省县域经济头部名。实现了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转型初见成效,城乡形象面貌一新,生态环境稳步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常住人口:117.22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规划范围:市域701.74平方千米,中心城区101.33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至2050年)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副中心,郑州市先进制作业基地和临空经济联动区,具有文化特质和枣乡风情的生态宜居示范区。
规划期( 2035年 ):将新郑建设成为凝聚中原智慧、彰显中原特色的共同富裕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一流中等城市,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展示窗口。
远景( 2050年 ):将新郑建设成为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河南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展示窗口。
分目标一:打造创新活力新引擎,托举高端产业。
分目标二:营造高品质城乡,推进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分目标三:塑造文化传承体系,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
分目标四:打造高水平生态体系,成为地区发展的样板。
1.4 国土开发空间和总体保护战略
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区整体一体化:融郑联港,加快南龙湖组团和临港组团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区在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修复与治理、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一体化。
共同营造郑州市南部的文旅“ 金三角 ”:与新密市、禹州市共同做好具茨山的生态保护和灾害治理,发挥具茨山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优势,成为服务郑州市和许昌市的区域性生态旅游目的地。
强化区域生态文化带、生态走廊和生态绿心协同:新郑市位于郑州市大生态体系黄河生态文化带和嵩山文化生态区互联的东南部重要通道,有曲梁——空港生态走廊、古枣园绿心、老观寨绿心、十八里河绿心、溱洧河谷绿心等生态节点。
融入区域交通网络,加强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的交通衔接:重点解决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的快速交通问题。新建郑许高速公路、郑州外环快速路、中华路快速化、郑新路快速化、343国道、万邓路西延、大学路南延。
一条生态走廊,彰显生态特质:具茨山—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调蓄水库—裴李岗遗址公园—老观寨绿心—古枣园绿心—郑州绕城高速绿带的市域生态廊道。
两大核心引领,多点特色发展:两核为中心城区和南龙湖核心城区;多点为郭店镇、孟庄镇、薛店镇等副中心,以及辛店镇、观音寺镇、具茨山管委会。
三大功能分区,品质联动发展:与郑州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南龙湖组团;与郑州航空港区协同发展的临港组团;与新密、禹州联动的郑州南郊山水生态休闲组团。
四大发展轴线,强化内外衔接:【南北向】郑新路发展轴、京港澳高速发展轴;【东西向】102—321省道发展轴、辛店—中心城区发展轴。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确定耕地保护目标212.53平方千米。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67.0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3.80%,广泛分布于城关乡、新村镇、郭店镇、观音寺镇、辛店镇、和庄镇和梨河镇。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5%。
城镇开发边界:新郑市划定全市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84.21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南龙湖组团、临港组团和辛店镇区。
3.3 完善城镇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5年市域常住人口:140万人
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180万人
强化“双核引领,四轴带动”的空间结构,形成“组团式、双中心、网络化”的城镇体系。规划南龙湖组团规划城镇人口70万人,服务人口20万人。规划临港组团城镇人口75万人,服务人口15万人。规划郑州南郊山水生态休闲组团城镇人口8万人。
考虑新郑市紧邻郑州中心城区,人口的流动性和发展不确定性较大,南龙湖组团和临港组团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配置,在规划的常住城镇人口基础上预留20%—30%的服务人口弹性。
4.1 建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提升“融郑”通道:郑许高速求实路、潮河路北延工程等;
强化“融港”通道:G343改建郑州外环快速路(S317)、双湖大道、龙港路等东延工程。
轨道交通:推进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普通铁路、专用铁路连接线建设;
客运枢纽:重点规划建设华南城汽车站和新郑汽车站;
货运枢纽:依托G343、S541、S102—S103等货运通道,完善货运体系,规划六处货运枢纽。
4.2 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系统保障能力
4.3 建立安全韧性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新郑市中心城区及周边独立用地的常住人口为60万人,其中连片城镇开发边界内围合区域的常住人口为58万人;
中心城区连片的城镇开发边界规模为64.43平方千米,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63.48平方千米。
5.3 构建三生融合发展的城市共同体
构建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雨林:区域产业错位与融合,求同做优;
划定有机增长的城市开发边界:明确方向做优增量,盘活存量;
营造宜居宜游的文化魅力之城:产城融合、道路提升、文化融城、生态锚固。
华瑞路—阁老路—南环路—新华路—烟厂大街—解放路—中兴路构成的中心城区内环,以及由西环路—炎黄大道—神州路—渠南路构成的中心城区外环快速通道。
渠南路、新村大道、中兴路、学院路、郑韩路、人民路、炎黄大道、韩城路。
西环路、老107国道、华瑞路、郑新路、中华路、解放路、庆安路、神州路。
问政 云上新郑民意排行榜① 问政 云上新郑民意排行榜② 问政 云上新郑民意排行榜③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密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